日本建築師眼中的台灣日式建築:他用7年時間,記錄台灣正在消失的日式老屋

 2019-01-09 好奇心日報
渡邉義孝在Google Map上製作一份「日式建築地圖」,標註上千棟臺灣日式建築。

在日本,保存老建築的專門技術是很優秀的,像是修寺廟或文化財產的力量是很強的。但是一般城鎮裡,保存古建築的技術,是否能夠普及到所有的建築,那可就未必了。

2011年,日本的一級建築士渡邉義孝接受「日式住宅研究會」的邀情來到臺灣,起先他只是打算分享日本老屋活化的經驗。但這段期間,當他到台北市青田街附近參觀時,卻發現臺灣的巷弄裡,竟保留著比他想像中還要多的日式平民建築,其中不少是經過修復之後重新使用。

在臺灣,擁有保留日式建築的意識,其實也不過短短20年的時間,早期因為政治環境的關係,對於是否保留日式建築有觀念上的分歧,但自從1994年,臺北舊城內外發生數起日本時代建築拆除爭議,政府與民間都開始重視日式建築與老屋的保存。

渡邉義孝觀察到,臺灣的日式老建築雖建於日治時期,卻和日本當地的日式建築有著不小的差異,包含純和式、和洋混合、官建築、民建築等各種不同形式和等級。

今年52歲的渡邉義孝長期在日本致力於歷史建築調查與老屋活化,他在非營利組織「尾道空屋再生計劃」裡擔任理事。這個組織已經成立十年,主要是協助位於岡山市與廣島市中間的「尾道」,因為人口老化與產業轉移的關係,使得城鎮裡那些老舊、廢棄的空屋,得以重新修繕與維護,並建立“空屋銀行”等資料庫,利用這些空屋提升觀光的價值。

由於從事老屋的修復,讓渡邉義孝開始感嘆日本的老建築正逐漸消失。過去接受《端傳媒》採訪時,他曾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將老建築劃分等級保存,例如分成A、B、C級,但A級以下的許多建築都被拆除了。

但在臺灣,渡邉義孝卻發現許多在日本正消失的建築。於是,從7年前開始,他時不時地就到臺灣各地,參觀許多老建築,每到一個地方,就把老建築內部的細節、構造、工法記錄下來,同時也撰寫文章與筆記。


渡邊義孝臉書
文化復新事

 

「寫下這些東西有兩個意義,第一個是我可以記下那些建築的細部特徵,跟這些特徵裡的技術意義,這樣的記錄非常重要;第二個是,在臺灣的日式建築裡,包含過去的歷史與故事,這有兩種面向,有明亮的也有黑暗的,我採訪那些曾經住在裡頭的人,傾聽他們的聲音。我很希望把這些聲音用文字記錄下來。」渡邉義孝說。

2016年,渡邉義孝先在Google Map上製作一份「日式建築地圖」,上面標註幾千棟臺灣日式建築,包括臺灣總督府(今總統府)、臺北州廳(今監察院)、臺北總督官邸(今臺北賓館)、臺北公會堂(今中山堂)、臺北郵局、臺南林百貨,金瓜石日式宿舍、馬公第一賓館、花蓮陸軍軍官宿舍等古蹟。

這份地圖讓渡邉義孝在社交網絡上受到網友與媒體的關注,他也開始被臺灣各地的地方政府與文化復興組織的邀請,介紹給他尚未發掘的日式建築。


目前《日式建築MAP》必須透過渡邊先生本人開放權限才可進入查看
民報

 

2016年10月份,渡邉義孝受到花蓮觀光行銷科邀請,參觀許多日式建築,期間他也公開每一個地方的手繪記錄與筆記。

當他參觀花蓮高中宿舍群(過去為郭子究故居)時,在筆記裡這麼寫著:「怎麼能不知道這些傑作呢!」

「在民權七街一巷的兩側,包含現在也仍在使用中的建物,幾乎都還保留著原型。(我認為這些建築)比將軍府更好,不單是因其數量與狀態,也與它獨特的不對稱設計有關。光是黑色塗裝的英式雨淋板,就能讓外觀看起來如此堅實嗎?理所當然似地在基礎的外側使用了洗石子,但若要在現代重現(這樣的構件),應該會花上不少錢。」

渡邉義孝詳細記錄這棟建物所使用的工法與建築設計,無論是屋頂、轉角交界處,或是凸窗的設計等。

文化復新事
文化復新事

在此之前,渡邉義孝曾初步總結不同的老屋風格,表示臺灣的日式老建築屋頂和日本的並不相同,更接近泰國或寮國。

他的記錄,除了讓許多網友發現生活周遭的老建築竟然有這些特殊之處,另外也讓許多研究建築的人更理解日式建築的獨特工法與設計,以此幫助老屋修復。

不過,由於「日式建築地圖」裡的許多建築都是一些城鎮間的平民建築,渡邉義孝聽聞在許多地方建商為了能順利進行都市更新的計劃,會破壞這些老建築,因此就將地圖的權限鎖了起來,不再設定為全公開。

但渡邉義孝還是將他的手繪稿與筆記,匯集成《臺灣日式建築紀行》,精選超過60多處台灣日式老屋。此外,除了大型的官式建築,渡邉義孝將大量篇幅放在小規模的車站、郵局、宿舍或民宅。

《臺灣日式建築紀行》於2018年12月27日正式出版繁體中文版。
文章出處

Comments are closed.